用音乐,拥抱世界的缤纷(为梦想奔跑)(主题)
【资料图】
人民日报记者 陈世涵
25万人涌入直播间,屏气凝神、静静等待一曲笛声入耳……在线上售书直播间中,吴晶轻挑指尖,乐声便从长笛的音孔中流淌而出。短短几十分钟,她的自传——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《我听见这世界缤纷》,7.6万册图书一销而空。
“其实不必渴望光明,因为内心如夜灯一般常亮。”主播董宇辉对吴晶的一句评价,道出了直播间内很多人的心声。
传奇、励志,这是不少人对吴晶的印象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演讲代表、2004年雅典残奥会运动员、维也纳大厅特邀长笛演奏家……世界遮住了她眼前的光明,她却闪耀出自己的光芒,散发出更多的温暖与希望。
出生在江苏乡村的她曾有一双明眸,父母为她取名为“晶”。然而一岁多时,她被诊断出视网膜母细胞瘤,父母只能做出最艰难的抉择——放弃她的眼睛。
“只要能做,我便去做。”吴晶自小就坚信“盲人也能有一番作为”。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后,她成为江苏省体育队的一员。2003年,吴晶出战全国残运会并获得了两枚金牌,次年带伤征战雅典残奥会。她还不断争取学习机会,从特殊教育学校走进南京外国语学校,再到出国留学、进修音乐。“如果更多机会还没有来临,那么我就为自己创造机会。”吴晶说。
声音,不仅是吴晶认识世界的窗口,更是她表达自我、沟通心灵的媒介。小时候,吴晶第一次听到长笛的声音,便爱上了长笛:“不同乐器给人不同感受,长笛有一种深入内心的声音。”通过悠长的乐声,她将内心的感受、情绪传递给更多人。从此,音乐成了她与听众乃至世界彼此沟通、互动的纽带。
吹奏长笛需要看乐谱,吴晶难免碰壁。练习一首曲子,她更要付出成倍努力,“不同于其他人,我必须花费大量时间记住乐谱,与交响乐团合作时,记诵乐谱的任务量更是翻了几番。”吴晶表示,更大的困难来自看不到挥舞的指挥棒。这意味着,她无法理解指挥家的表现意图,更无法直接融入交响乐的和谐共鸣之中。
音乐之路虽然艰辛,但成为长笛演奏家的梦想,始终激励着她。为了完成自己的交响梦,吴晶和工程师们做了一个特殊的“盲人可视化”装备。它被安置于演奏者的脚下,其中有类似盲文点显器的设备,这个“点”会随着指挥信号移动,用来传递速度和节拍。
2016年5月23日,吴晶第一次作为交响乐团成员站在大众面前。感知着清晰准确的指挥信号、聆听着周围乐器的美妙配合,她动情高亢地吹响《匈牙利舞曲第五号》的每一个音符。演出结束,台下掌声雷动,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个中国青年身上。“首演完成后的掌声,在我心中经久不息。”吴晶回忆道。
“吴晶教给我竹笛技法和美妙的中国乐曲旋律,而我教给她西方古典长笛曲目。我们想把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融合起来。”吴晶的长笛老师杨·本特松说。吹奏长笛时,吴晶会自然融入竹笛吹奏的传统技巧,展示出独特的滑音。
中西乐器间的融通,让吴晶看到音乐更大的可能性。用音乐的语言,打破观念、地域、文化之间的隔阂——这个想法一直存于吴晶内心深处。2013年,吴晶和本特松合作,在瑞典皇家音乐厅举办了“北欧与中国的对话”长笛演奏会;2015年,本特松携斯德哥尔摩爱乐乐团成员来华,吴晶领着他们了解中国、一路巡演,架起中西方音乐交流的桥梁。
随着个人自传《我听见这世界缤纷》的出版,社会公众得以了解、关注吴晶30多年的逐梦之旅。如今,除了音乐,她也将生活的重心放到教育与社会工作上,用音乐与文字,让更多人关注社会上的特殊群体。
“我不断想要突破黑暗的限制,挑战自我,为我自己,也为更多同样看不见的人,去尝试,去探索,去拥抱这广阔而缤纷的世界。”吴晶说。
(牛允一参与采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