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)
4月25日,在2023年“中国航天日”第一届深空探测(天都)国际会议上,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、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吴伟仁围绕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作专题报告,并向世界各国发出合作倡议。吴伟仁表示,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2028年前建成基本型,2040年前建成完善型,此后逐步升级为实用型、多功能的月球基地。
依据“总体规划、分步实施、边建边用”的原则,国际月球科研站将按照三个阶段分步实施,计划2028年前建成基本型,开展月球环境探测和资源利用试验验证;2040年前建成完善型,开展日地月空间环境探测及科学试验,并建成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,服务载人登月和火星、金星等深空探测;之后建设应用型月球科研站,由科研型试验站逐步升级到实用型、多功能的月球基地。
吴伟仁表示,作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建设阶段的重要任务,嫦娥六号将于2024年前后发射,实施月背采样返回任务;嫦娥七号将于2026年前后发射,开展月球南极的环境与资源详查;嫦娥八号将于2028年前后发射,开展月球资源利用试验验证,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。
近年来,我国空间技术能力实现重大跨越,建成深空探测重大基础设施,并与世界多个国家建立起合作,这些都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国际月球科研站是中国联合多国共同建设,将在月球表面和月球轨道长期自主运行、短期有人参与,可扩展、可维护的综合性科学实验设施。科研站由地月运输系统、月面长期运行保障系统、月面运输与操作系统、月球科研设施系统、地面支持及应用系统五大基础设施构成,具备能源供应、中枢控制、通信导航、天地往返、月球科考和地面支持等保障能力,持续开展科学探测研究、资源开发利用、前沿技术验证等多学科、多目标、大规模科学和技术活动。
(原标题:国际月球科研站怎么建?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:三个阶段)
来源: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刘苏雅
流程编辑:u027